60年代入学装备:钢笔、换洗衣服、大个的饭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,大学生可算是凤毛麟角,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,就等于家里少一个人吃饭,反而减轻了负担。国家包办了很多装备,入学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,学习需要的一支钢笔,生活需要的换洗衣物几乎就是全部的行李。
60年代新生入学场景
今年80岁的陈老先生分享了自己半个世纪前的大学生活:
读大学的几年中,学杂费、伙食费、住宿费等等,全由国家包了,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,就等于家里少一个人吃饭,反而减轻了负担。
新生报到时,很多学生都只带一件行李,因为学校不收学杂费、不收讲义费、不收伙食住宿费,连洗澡费也不收,有的大学生在校时甚至还享受公费医疗。
当时的大学录取是推荐和考试结合,我1959年在部队成为干部,然后就被推荐去读大专,1960年到196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读气象专业。
当时上学跟现在是反过来的,读中学费用是要自己付,能上大学的,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承担,生活用的被褥、脸盆等,还有学习用的讲义、笔记本之类的都是由学校发,学生一般就需要自备一支学习用的钢笔,每月还会得到20多元津贴。因为我是部队干部身份,每月领工资,所以需要交12元/月的伙食费。
1962年入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朱先生则有不同回忆:
去的时候带了3件行李:一个背包,一只箱子,还有装着热水瓶、脸盆、饭碗之类的网兜。衣服里缝着两个月的生活费24元。我们寝室里有个山东同学,看来家境还不错,箱子是用很好的木头打成的。最穷的是个安徽同学,裤脚管是用各色布片接长的。
印象最深的是,大家的饭碗一个比一个大。我的饭盆能装半斤饭,最能吃的一个同学,饭盆足有小号的脸盆那么大。
70年代入学装备:脸盆、被褥、搪瓷缸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高考刚刚恢复。新生常规入学品大多是雪花膏、暖壶、被褥和鸡蛋,手表则是极少数同学才戴得起的奢侈品。
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-16元,是学校根据“家庭情况”分级发放的。虽然物质匮乏,但幸福度很高,大学没有学费,且包分配。
1978年考入暨南大学的崔爱国:
当时行李箱还没普及,不少同学都拿着彩虹色的网兜去报到,网兜里必定有三件套:印有“红双喜”的搪瓷脸盆、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国民床单、磕磕碰碰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。
印有“红双喜”的搪瓷脸盆
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“国民床单”
露出黑色底色的搪瓷茶缸子
80年代
入学装备:钢笔、收音机、手表
到了八十年代,随着生活水平的渐渐改善,收音机也流行了起来,爱时髦的同学手腕上基本上都会戴一块表。但由于当时通讯设备仍不发达,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只能靠书信往来,所以钢笔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必备。
1988年考入广西大学的莫祖胜回忆:
我那会儿迁出户口学校会发粮票,每月33斤,报到时要带些现金以备不时之需。除了迁户口外,那时还得迁粮食关系,自带一个月的粮票,因为考的是本省的大学,所以带地方粮票就行了,考到外省的同学,还要带全国粮票。大概到1993年、1994年左右粮票才取消。
1989年,杨劲松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(现改为陕西科技大学):
那时候的生活极其简朴,入学的必备品是自己的饭盒,因为食堂没有公共的餐具。记忆里,那时候大家都很节俭,除了学习用具,没有能力购置其他物品。少数家庭条件好的,有随身听或者吉他。
食堂没有公共餐具,饭盒需要自备
由于当时通讯仍不发达,只能靠书信往来,钢笔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必备。在中山装口袋里插上一支钢笔,是那个年代的标志。
爱时髦的同学手腕上都会戴一块表 ![]() 晚上能在被窝里听收音机,那时候是件很享受的事情
吉他是那个年代大学生,尤其是男生梦寐以求的奢侈品
90年代入学装备:小风扇、电暖壶、磁带录音机
见证了数码的更新换代。大学生们带的常规物品是小风扇、电暖壶、磁带录音机,奢侈品是大哥大、BP机。从免费到收费,从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,上学就有“铁饭碗”成为历史。
1996年考取兰州大学的贾晖回忆:
我们的被褥由学校统一发放,一些生活必需品在校园可以买到,带银行卡就行。我报到时还带了听英语和广播用的单放机,日记本和好几个版本的字典。
早晨的走廊到处是为备考大英四级而练习英语听力的学生
当时的年轻人流行用磁带听音乐、学习
BP机在学生中属于奢侈品了
21世纪入学装备:手机、笔记本电脑、单反相机等
进入新世纪后,社会的经济水平迅速增长,电子产品逐渐普及。从早几年的黑白屏手机、MP3、电子词典、台式电脑等到智能手机、手提电脑、数码相机,再到这两年的iphone、ipad、单反相机等,学生们在“三大件”上的花费越来越多。
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
行李箱也从笨拙的木箱演变成了带轮子的拉杆箱 70、80后带着咸菜上学的那些年,你们还记得吗?
生于70、80(90初)年代的农村,那时候的我们,上学时候是很艰苦的! 那时家里孩子多,父母收入也不高,初中时候,家离学校远的,就寄读在学校,一周回去一次。像现在陪读啥的根本没有,能在赶集的时候捎带点吃的就挺好的了。 那时的我们,每周去学校的时候,都会带上咸菜!是的,那回味无穷的咸菜!
记得那时候,周日下午就要返校,临走前,母亲把腌好的萝卜从大缸里拿出来,洗洗切成丝,滴上一点油炒,再放上点儿辣椒,炒完了,给我装到罐头瓶里,我再塞满满一包馒头,接过几张零钱(一块的),这就是我一周的伙食。 当时的铝制饭盒,大家的饭盒都有自己的标记,比如刻上自己的姓. 当时蒸饭的场景 那时候,家离学校远的,就寄读在学校(基本上没有家长在学校外面租房陪读这一说),都是背一坨米,带一瓶咸菜,一般只有周末才回家一次,住学校的集体宿舍,日子叫一个艰苦! 记得刚上初中那会儿,才开学时,有好多同学自己不会蒸饭,有的蒸饭不淘米,有的蒸饭不加水,有的把握不好水的多少。当时我们一间二十个平方左右的宿舍住了二十几个同学,热闹是很热闹,争吵打架被偷也是常事儿。
最难熬的是冬天,要用冷水淘米洗饭盒,太阳出来,手上的冻疮又痛又痒! 当时我们是这样吃饭。
当时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木箱子. 现在的孩子,好多是家长租房陪读;有些就算是住校,每顿都是在学校食堂买饭吃,根本没有自己蒸饭这一说法了。对于现在大多数城镇、城市的娃儿们来说,很多是不知道那种生活,也无法体会的。 那时候,我们背上一大周的米,自己蒸饭,然后拌上自己带的咸菜,要是零花钱够点,那么就打一份汤,要是家里给得少,那么也是很舍不得打一份汤的。
那时候日子过得是紧巴巴的,都是一天一天数着希望快点放周末,一般都是觉得过了星期三,那这一周就快了,然后回到家中,尝尝家里的土鸡蛋,加加餐。 当年用过的饭盒 ▼ 大部分人用——多功能大茶缸子(吃饭喝水两用) ▼ 专门用来带罐头菜的包 ▼ 那些年我们曾带过的菜 【咸菜】也就是腌萝卜切成的丝,然后放油炒一下,啃着馒头就着咸菜就能撑一周。也有榨菜、腌菜。 【鸡蛋】这个绝对在那个时候是好东西,少不了被小伙伴们羡慕!那时候一顿都是只吃半个,根本舍不得吃多。哪像现在的孩子不吃到处扔! 【霉豆腐】一般都是冬天腌制的,真的很好吃哦!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人民币 那些年,拿两块钱就跟狗捡到骨头似的,能高兴一整天! 那些年,拿五块钱就跟过年似的,跑到商店里,可以买好多好多好吃的好玩的,或者偷偷的藏起来当私房钱。 这后面的钱,90初基本都接触过。
当年我们穷的像孙子 却快乐的像爷!
回不去了,只能回忆, 同意的给当年的同学们看看吧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