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(http://guolvfenlitech.com)是中国过滤.分离.净化.纯化、超洁净技术行业领先的前沿科技、产品和技术信息供求,技术解决方案,技术交流分享以及过滤、分离、纯化、超洁净产品和技术供需服务平台。

全国

[切换城市]

打造互联网第一过滤分离技术网,过滤与分离技术解决方案的分享交流平台!
AD虚位以待!AD虚位以待!
查看: 733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《空气过滤ABC》的前言后语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351

主题

356

帖子

2273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Rank: 127

积分
2273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8-8-7 02:21:5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
2018-08-06   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   guolvfenlitech1

出过一本专业著作《空气过滤ABC》,2002年,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。15年后,作者本人将序言和后记制成微信版扩散,应该不算犯规。经常有人恭维我,说读过您的书,中间二百多页没看懂,前言后语里的警句背下来了,买包子要挑凉的,博士就应该胡说八道。
骑着辆带加快轴的26寸永久牌锰钢自行车,去一家专业对口的出版社。谁也不认识。编辑说您出几万块钱给您印两千册。我说我不想评职称也没钱,撂下书稿就走了。过了些天,出版社来电话,说您的书我们决定出版。总编批示,作者地道京味,还夹带洋腔,估计这本技术书有市场。
然后是协议,我拿前三年的版税,之后就没我什么事了。定价20元,一块六归我,扣掉20%的个人所得税,剩下一块两毛八。作者与出版社双赢。
出版社让作者包销若干册,怕砸在自己手里,我赶紧联系可能的需求者,一圈下来,找我订购的册数远高于让我包销的数量。我问电话那头,是真的需要还是想哄我高兴,他们说两者都有。真需要的我卖,哄我玩的不伺候。
过了些年,有位老板求购100本书,给业务员当培训教材,我这里没有,让他自己去新华书店找。他去出版社加印了两千册,全部拉到我家,说以后再有人求书,不许你说没有。这两千册是白来的,被我送光了,一高兴自己赔上了邮费。
我的书中太多错误,早该第二版了。我曾试着改写,但改出来的是些正确的废话,自己都不爱看。不改版了,错就错,爱谁谁。给自己找了个借口,写东西需要激情,激情与错误共生。别人可以一叹千年不出错,我没那教养也没那耐心。
第二版ABC的作者应该是位年轻人,他应该压缩掉一半文字,删除所有公式,增加些有助理解技术性说教的漫画。全书不许多于一百页,定价不许超过一碗羊肉烩面。


蔡杰(作者):
我将书稿最初几位读者的话搜集起来,凑成本书的序言。
照理该请个学者作序来美言几句,可这本书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流,我想还是请普通读者来介绍这本书吧。如果不了解空气过滤的人能读下去,并在阅读后对过滤器有个大概认识,我写书这功夫就没白花。
刘光(上海ROM公司职员):
蔡博士送来份书稿,让我找个打工仔去读,他让我找的读者不许上过大学,工龄不许超过一年,我照他的要求把稿子交给了王锋。小王高中毕业,去年来上海打工,他看完后说书写的还行,他了解了过滤器的结构、组成、功能,也知道了过滤器的重要性。
我们公司是家从事楼宇设施维护管理的外资企业,上海金贸大厦是公司在中国的一个项目,我和蔡博士也正是在金贸项目上认识的。他对过滤器的一些观点对我的工作极有帮助,他的书确实值得一读。
孟文军(金海三喜过滤器材公司车间主任):
我十多年前高中毕业,三年前应聘到一个过滤器厂管生产。因为喜欢这一行,所以总想让自己干的更出色懂得更多。我一直想找专业的人请教但不认识他们,想买本书又找不到,所以对过滤器只是一知半解。蔡博士的书使我茅塞顿开,它把绕嘴的学问讲明白了,使我对过滤器内在的东西有了更深的了解。书后面的数学公式我看不懂,那样的理论对实际操作没多大用处,如果那是给别人看的,就不应该出现在为我们写的书中。
李凭(浙大三年级学生):
蔡老师让我看他的书稿,想试试普通大学生是否能看懂过滤理论。我看过后似懂非懂,但我得敷衍他说我看明白了。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们一说到理论就用那么多公式来唬人,你告诉我们背哪段结论就行了,那堆数学推导我信了还不成吗。我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计算了一只过滤器的效率和阻力,不管对不对,我算出来了。蔡老师说那在过去是研究生干的事,没那么玄吧。
我是学热物理的,与空气过滤无关,但过滤器的故事还是满有意思的。蔡老师那套写书的路子我也会。
邹积钊(燕山石化工程师):
我的职业和老四(蔡杰在家的排行)的专业不着边儿,只因为我曾拽他一起翻译了本关于癌症的书,他报复我逼我看他的过滤器书稿。他那套胡诌八咧我竟能看下去,看完后我想我也能倒腾过滤器去了。
我俩是初中同学,1970年初中毕业后他到首钢铸造厂当钳工,我在北京石化总厂实验厂当操作工,后来不知咱北京谁惹着他了,他跑国外混了个博士,回头又跑我的老家烟台去装老农民。
如果哪天老四约你去北京站见面,你得在站前打工仔堆儿里挨个儿扒拉着去找他,他没读书人那光滑样儿,也没咱北京人那派头儿。站前小贩喊:刚出锅的热包子不热不要钱喽,有人接茬儿说:师傅您给来俩凉的,添这乱的准是老四。
孙笑运(烟台画院画家):
前些天在西双版纳,蔡工向我讨画,他出个题目:一个大盗和四十阿里巴巴。他说如今大伙都会念芝麻开门了,可总得找几个彪乎乎的强盗去给老么些的阿里巴巴背财宝,他自称是个残存的彪强盗,他刚写的书是给阿里巴巴们上的捐。他要拿我的画去做书的插图,我正专心画我的猴儿哩,没功夫跟他闲扯。
注:烟台话“彪”的意思是傻,“老么些”的意思是许多。


后记
一、本书的由来
我于1993年6月到烟台市净化设备厂(后改名为烟台宝源净化有限公司),那是个专做空气过滤器的工厂。与客户交流时,我不断重复的只有那么几段词儿,实在说累了,就把出现频率高的话题写了出来,找临村儿一家印商标的小厂印了个小册子《空气过滤器选用ABC》。1994年,我打算拿那本小册子去张家界参加全国暖通空调学会的年会,借机向不认识的同行们报个到。主办者说我是企业的,要交一大笔赞助费才允许进他们那个圈,再交若干广告发布费才能亮相。我一来气,到欧洲考察去了,没去开那个会。
后来,《ABC》的部分内容被烟净厂当成广告在《暖通空调》上连载。事后常有人提到我的“论文”,其实那些都是企业花钱登的广告。2001年,宝源公司建网站,我在上面塞了一栏“过滤常识”,内容多数取自《ABC》和我写过的广告稿。网站没人把关,文字上就随意些。
2002年初,我主动离开了过滤器制造业。编写这本小册子,算是向那个行业告别的纪念品。本来没这个心思,看到同行们都在为初期阶段的原始积累奋斗着,愿意接我话茬儿继续说下去的人不多,所以干脆写出来,省得日后有人追问我过滤器的事。
我设想的读者是与过滤器打交道的普通人,所以尽可能写些普通的文字,当然也不能让专家们挑出太多错误。至于毛病,我就随它去了,兴许有人就喜欢那些毛病。
我将有关理论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后面,以供另一部分人去消磨时间。我在市面见不到介绍过滤理论的中文书籍,因此觉得有必要给大学生们提供些方便。回国后的九年中,我不读书不看报,也写不出什么新东西,只将过去博士论文中的部分内容翻译一下。我说过,过滤是个小行业,你花点时间演算公式,然后睡十年觉,一睁眼你还是专家。没人信我,我自己信。
二,我的故事
蔡杰,男,北京人,1954年出生,工程师,无党派。1970年到首钢当钳工,八年后考到哈工大学汽轮机,毕业后坐办公室搞标准化,赶时髦出国留学,回国后到了村办企业,现在是自由人。洋博士到农村,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话题。有关我那些破事儿,洁净行业有几个版本,以下是当事人自己的交代。
出国前我对过滤器没什么了解,到国外后过滤题目有经费,就同过滤理论打起交道,1992年底,我在瑞典拿到博士学位。在正常人操办永久居留的当口,我切断了在国外的所有瓜葛,1993年初带着老婆孩子回国了。在家乡北京找工作,撞了几家,没感觉。大学说我没职称,不能上讲台;公司听我带洋腔,问我是否懂销售;朋友劝我下海,我说没情绪;外商拉我入伙,我说我刚从你那逃回来。我出国前工作过的那家研究所很火,我就又回那个所了,因为与计算机室主任王平聊得开心,就到他手下改行去搞计算机标准化。
回国时没想过日后会搞什么过滤器,混文凭时已经为过滤理论伤透心了。
1993年春,朋友约我去长春出私差,我请好假他又没空了,于是我改道自己去威海旅游。路过烟台,我住在市东郊的前七夼(读kuǎng)村。海边溜达时见到“烟台市净化设备厂”的牌子,工厂两溜小平房,面对大海,背后有座“鬼见愁”那么高的山。我从没听说过那个厂,进去一看,整个儿一作坊。和于泽攸厂长一聊,挺投机。那天的天气棒,心情爽,这正是我要找的感觉。我说我到你这儿来,于厂长说欢迎。稍后,在工厂对面的小饭馆里,我被灌晕了,下午醒来,我托人搞了张火车票,当晚就回北京了。我没去威海,怕自己变卦。六月下旬,我在北京办了辞职,到前七夼村落户。当时,洁净行业不知道我,我也不认识几个人,于厂长找他的熟人范存养教授打听,才知道拣了个洋博士,那时他正张罗着找个大专的,号称大学生来壮门面呢。
我是厂里的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。于厂长封我个“总工程师”,主管由我一个人组成的技术科。我不喜欢“×总”的称呼,像骂人,于是自封“蔡工”。从那以后,熟人叫我“蔡工”,外人称我“蔡博士”。在烟台的八年多时间,我乐呵呵地当个基层技术员。
最初,我只想在烟台工作五年。因为,少于五年,不足以干成一件事;若一件事五年干不成,就该承认失败。真到了五年,我舍不得离开了,那时企业的年轻技术人员还不成气候,我辞职会引起不小的波动,于是又呆下去了,并自作多情地花功夫调理年轻人,到了八年,我必须离开,干成的事已经成为过去,没干成的事再呆下去也干不成了。
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本《齐鲁人物》,我是百名人物之一,北京胡同串子被山东人认作老乡,我受宠若惊。编辑约我写些座右铭之类的文字,并保证原样采用,于是,在有关蔡博士的报道前,印上了我的豪言壮语:“博士的天职是胡思乱想,胡说八道”。其实当初还有句“胡作非为”,考虑再三被我自己删去了,我不能在孔孟之乡太放肆。
三、感谢
首先要感谢宝源公司全体员工和前七夼所有村民,尤其要感谢我的老搭档于泽攸厂长,我们愉快并成功地合作了八年多。我放言,我不接受再教育,我改造试图教育我的人。大家容忍了我。再要感谢所有客户,他们逼我不停地唠叨,迫使我为省口舌之劳而写此书。
大学刚毕业时,我与刘选秀在一个研究室,他是位参加过地下党的大学生,文革期间曾因反林彪和反江青蹲了七年监狱。老刘对我说:永远不要拒绝小事情。而后这二十年,他那句话总在我耳边嗡嗡,逼着我去干聪明人不干的小事情。这本书是小事一桩,老刘们教育我干的。
不少老一代专家对我给予过帮助和指教,许多同龄人和小字辈听信过或批驳过我的言论。他们不太喜欢我的致谢方式,所以我不在这里列举他们的名字,但我确实真的感激他们。
去烟台报道的前两天,多年不见的好友郑维杰找到我,见面就说,听说蔡杰回国了,不信,过几天又听说他到国家标准局去上班,更不信了,后来听说他找了个渔村儿安家,这才是我认识的那个蔡杰。我相信,这本书再潮,郑维杰之类也会奉承几句。我先谢为敬了。
感谢蔡皓干,我儿子,他牺牲了自己难得的游戏机会,允许我占用电脑写这本书。
蔡杰,2002年6月23日
来源于:蔡工微信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日事日清,日清日高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,专注于过滤分离净化技术行业!
X
在线客服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  

Copyright©2016-2036 www.guolvfenlitech.com 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责声明: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/者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!

GMT+8, 2024-6-18 21:31 , Processed in 0.159533 second(s), 17 queries , File O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